歷史上不一樣的黃芪,你知道嗎?
“元朝是個名醫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類似于張元素,李杲等名醫紛紛提出了自己對于黃芪的理解和歸納總結,也正是在這個時代,黃芪在中醫領域的功效和作用趨于完善。
縱觀黃芪的歷史,從《神農本草經》到如今的大規模種植,歷史的波濤中總能瞥見這一抹小小的身影。
蘇軾曾在《立春日,病中邀安國,仍誧率禹功同來。仆雖不能飲,當請成伯主會,某當杖策倚幾於其間,觀諸公醉笑,以撥滯悶也。》中這樣寫到:
孤燈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發欹簪羞彩勝,黃耆煮粥薦春盤。
東方烹狗陽初動,南陌爭牛臥作團。
老子従來興不淺,向隅誰有滿堂歡。
齋居臥病禁煙前,辜負名花已一年。
此日使君不強喜,新春風物為誰妍。
青衫公子家千里,白首先生杖百錢。
今天,我們就順著歷史的波濤,聊一聊那些黃芪在歷史上的兩三往事。
確立于漢
關于黃芪早期出現的時代,眾說紛紜,具體已經不可考究,可以確定的是在漢朝之前中醫們就已經將黃芪作為藥物應用到了生活中。
比如漢代之前的《五十二藥方》中就有將黃芪作為主藥,治療骨疽的例子。
而之所以要將漢代單獨拎出來說,是因為直到漢代,黃芪才終于有了明確的記載,并且確定了貫穿歷史一直沿用至今的活血、補氣、利水的作用和功效!
這一切都要從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說起,當時的神農本草經將黃芪稱為戴糝,其中這樣記載到:“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隨后的《金匾要略》在這個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補全和歸納,將其用在了補氣,活血、利水之上,于是從此以后這三個主要的功效就一直在中醫領域中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逐步發展的魏晉南北朝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醫學領域關于黃芪的更進了一步,《名醫別錄》中在黃芪的三大功效后小小畫了個尾巴,加上了止渴的功效。
跨越式的前進是在《劉涓子鬼遺方》中的記載,其中記載了黃芪治療癰疽的方劑,細細數下來居然有三十九首之多!
可以說光是這一份記載,就將當時的黃芪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唐朝與柳太后
一場大爆發后黃芪的應用不出人意料的陷入了平靜期,其中或許偶有發現,但也只是歷史潮流中的些許微波,掀不起大的風浪。
然而就在這風平浪靜之中,《舊唐書》卻記載了一件有關黃芪的妙用。
據《舊唐書·方技傳》記載,當年許胤宗還在南陳新蔡王的手底下做官的時候,柳太后而再過了一段時間的調養,完全恢復了往日的健康!
廣泛應用的宋朝
在這之后,黃芪在醫學領域的發展終于到達了一個頂點,于是它開始向著周邊部領域輻射,這其中繁華的要數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醫學領域對于黃芪的應用已經多種多樣,各種更加精細的功能和效用都被無所不能的中醫們從主干中剝離出來,然后發揚光大,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出名的中醫典籍都在其中詳細討論了黃芪的作用。
而民間的用途更是欣欣向榮的發展開來,就如咱們一開頭寫下的詩句,蘇軾的那句“白發欹簪羞彩勝,黃耆煮粥薦春盤。”中說到的那樣,當時黃芪粥已經在民間中流傳開來,由于這種藥材那個時候在山野之間并不少見,許多人都將其當做了食療產品,或者養生補品,民間甚至傳出了類似“黃芪煨大棗”、“黃芪燉田雞”、“黃芪燉蛇肉”等大補的食療良方。
逐漸完善的元朝
元朝是個名醫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類似于張元素,李杲等名醫紛紛提出了自己對于黃芪的理解和歸納總結,也正是在這個時代,黃芪在中醫領域的功效和作用趨于完善。在這之后的許多年,黃芪的發展再沒有像之前那么迅速過,于是滿水溢出的黃芪開始持續不斷的向著周圍的領域輻射。
炮制,配伍多開花的明朝
時間來到明朝,在這個黃芪藥性已經被摸得差不多的年代,中醫們又開始在技巧上下功夫,例如黃芪炮制的方法,例如黃芪的配伍。
先說黃芪炮制的方法,這個仔細一看,簡直可以專門列一門學問,從古至今常見的黃芪炮制方法有幾種?
粗略一數,大致五種,包括單純的加熱炮制、蜜制、鹽制、酒制、乳汁制等方法。
而仔細一數,好家伙,蜜制下面還分蜜灸,蜜炒、蜜蒸,鹽制下面還分鹽焙制、鹽炒、鹽浸、鹽蒸、鹽灸、鹽蜜灸……
看得人是眼花繚亂,分不清東南西北。
當然,與之相應的,黃芪的配伍更是如百花盛開般繁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
清代美食家袁枚
確切的說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間進士,才華出眾,他這個人喜歡吃也懂得吃,但也因為愛吃,老來患了痢疾。一位老友給他介紹了自制的大黃,但中醫認為他年事已高不宜大補,勸他放棄黃芪。
后來袁枚還是聽信了。
后來他以詩謝老友,在詩中這樣道:“藥可通神信不誣,將軍競救白云夫。醫無成見心才活,病到垂危膽亦粗。”